会议设置有特邀主旨报告、专题分会场、青年学者专场、研究生专场、墙报交流以及生态环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。
(一)特邀主旨报告
拟邀请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特邀主旨报告。
(二)分会场
会议安排了24个学术议题,设24个分会场。
议题1: | 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环境行为与污染防控 |
召集人: | 李道季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|
马文超 海南大学 教授 | |
议题2: | 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与碳减排增汇 |
召集人: | 孙卫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|
白敏冬 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 教授 | |
议题3: | 碳增汇目标下海岸带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|
召集人: | 刘大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|
李杨帆 厦门大学 教授 | |
议题4: | 全球变化下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碳增汇研究 |
召集人: | 许莉佳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|
杨清华 中山大学/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 广东省实验室(珠海)教授 | |
刘松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 | |
议题5: |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 |
召集人: | 王有基 上海海洋大学 教授 |
王明华 厦门大学 教授 | |
赵洪伟 海南大学 教授 | |
议题6: | 河口海岸带环境演变及陆海协同管控 |
召集人: | 雷 坤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|
梁生康 中国海洋大学 教授 | |
议题7: | 碳中和背景下近海陆海统筹污染物综合防治 |
召集人: | 孙 军 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 教授 |
议题8: | 陆海统筹与海洋污染治理 |
召集人: | 白敏冬 天津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 教授 |
周 滨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| |
议题9: | 海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|
召集人: | 陶春辉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|
议题10: |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 |
召集人: | 陈令新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 |
张颖颖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研究员 | |
议题11: | 海洋油气开发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 |
召集人: | 刘 涛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环境总师 |
周广飞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副主任 | |
议题12: | 海洋有毒有害藻多样性与藻毒素监测技术 |
召集人: | 李爱峰 中国海洋大学 教授 |
顾海峰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| |
议题13: | 海洋污染物检/监测与人工智能技术 |
召集人: | 王俊生 大连海事大学 教授 |
议题14: | 海洋监测传感器研发与防护技术 |
召集人: | 毕卫红 燕山大学 教授 |
孟 洲 国防科技大学 教授 | |
邵理阳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 | |
吴 锜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 实验室(广州)/山东大学 教授 | |
议题15: | 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对河口湿地生物 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及应 |
召集人: | 王爱军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|
仝 川 福建师范大学 教授 | |
议题16: | 海湾保护建设及海湾生物多样性保护 |
召集人: | 吴梅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|
赵 辉 广东海洋大学 教授 | |
肖武鹏 厦门大学 副教授 | |
议题17: | 海洋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|
召集人: | 杨 斌 江苏海洋大学 教授 |
潘 峰 厦门大学 副教授 | |
议题18: | 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|
召集人: | 梁书秀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|
议题19: | 中国典型河流-河口-海湾系统环境过程、效应与模型 |
召集人: | 刘瑞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|
议题20: | 海草床体系中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及其生态效应 |
召集人: | 胡晓珂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 |
议题21: | 渔业环境胁迫因子及其生态响应 |
召集人: | 吴立冬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|
蔡明刚 厦门大学 教授 | |
李顺兴 闽南师范大学 教授 | |
夏 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| |
林 嫣 厦门理工学院 副教授 | |
议题22: | 东部入海河流-海湾连续体污染物迁移过程与模拟 |
召集人: | 陈能汪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教授 |
晏维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| |
议题23: | 海洋污染物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效应 |
召集人: | 付杰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|
议题24: | 海洋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保障 |
召集人: | 袁帅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研究员 陈兆林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林权益 深圳市城市安全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|
(三)青年学者专场
为加快海洋领域人才培养,促进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,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,会议安排了青年学者专场。
(四)研究生专场
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,开拓学术视野,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,会议安排了研究生专场,择优筛选报告演讲并请专家点评。
(五)墙报交流
会议期间专门设置墙报交流区域,论文作者可墙报交流研究成果。墙报尺寸:90cm(宽)*120cm(高)。
(六)生态环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
搭建创新技术、成果和项目交流互动平台,推进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成果转化应用。